查看原文
其他

青少年展馆体验的多种可能

章献明 美术报 2023-02-22

浙江美术馆伢儿花语展览现场

  当下,中国博物馆从“精英式”的存在,到走入公众的视野,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的必然过程。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集历史、人文、艺术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特别是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见,博物馆还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广义角度理解,博物馆资源应该更有效地进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博物馆也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并逐步纳入学校课程的选学范围,是当下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学生假期观展


博物馆教育可能性的思考


  要把博物馆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让孩子能从中受益并主动地开展学习,需要多种因素的集聚协同完成。


杭州市西湖小学的学生在浙江省博物馆学习


  首先博物馆资源的转化与学校教育密切的关系。无论博物馆是否在学校周边,用好所在城市的博物馆资源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分项任务的角度来说,似乎德育活动、美术学科的教育更需要用好这些博物馆,但事实上,如何用好城市博物馆,可以是学校的系统综合项目,例如春游、秋游时把地点定在博物馆,其教育的价值就远不止一个学科这么简单;也可以是学科类比较强的学习内容,例如去博物馆考查某个具体内容的呈现及其背后的资料,并通过学科课堂呈现给老师或同学。无论哪种形式,学校通过系统地设计,通过学习任务要求的布置,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响应并开展实践,而这正是将博物馆资源进行转化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学校和老师否将博物馆资源列入校本课程资源目录,是博物馆资源转化和学习的关键因素。


杭州市萧山进化二小同学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学习


  其次,博物馆资源的“被利用”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们是否有“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的认识和行动,是博物馆资源转化另一种重要因素。这种是个体为主要行动单位开展的博物馆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博物馆资源的学习。


从博物馆资源到课堂资源的转换


  把博物馆资源课程化,是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前置条件,也是将博物馆资源到学校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转化的基本条件。在实践课程资源化的过程中,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杭州西子湖小学的同学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学习


  首先,从博物馆性质和特点出发转化课程资源。大多数博物馆都有特定的属性,也有其清晰的定位,学校在进行博物馆资源的运用和转化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博物馆的内在价值,即博物馆中的综合及专项价值。学校和老师首先要充分地读懂这些博物馆的定位和展品展览内容,在此基础上去开展课程资源的转化,这样就能充分用好这些博物馆的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还能使学校课程资源不断地走向深入。


  以浙江博物馆为例, “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黄宾虹艺术馆”,这两个馆是长常年展览的基本陈列,是能反映浙江历史和艺术家特色的两个重要场馆,学校从这两个场馆的历史性、专业性出发,能设计出诸如“我的家乡在浙江”“喜欢黄宾虹的理由”等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来。


杭州西子湖小学的同学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学习


  其次,根据学校学段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课程。学校根据自己办学的学段特点和年龄特点来设计博物馆课程,是学校善用博物馆资源,将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和具体表现。


  一般来说,学前和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去一些展品直观、互动性强的博物馆场所,例如杭州国家湿地博物馆中有许多可以互动的内容,通过一些参与游戏让孩子们了解湿地的知识;中国丝绸博物馆经常推出家庭亲子活动,让孩子一起参与一些丝绸染艺活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适合去一些知识性较强,知识量比较大,又需要一些逻辑推理或准备知识的博物馆学习,例如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这样的主题展馆,就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才能看懂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一小学生在良渚博物院考察学习


  第三,结合学校活动和学科教学需要实践课程。在学校活动中融入博物馆资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特别的窗,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需求。同时,像美术这样的艺术类学科如果能较多地引用当地博物馆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了解历史,感知艺术作品,将会对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学校的博物馆课程时,并不是把学生带到博物馆或拉进场馆就可以了。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考察博物馆,做好活动计划,还要给学生布置必要的前置学习任务,并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些学习支架(例如发放学习单,设置小组学习任务,设定学习比赛的项目等)或鼓励学生在进入博物馆前开展自主学习和资料的收集。


龙泉市小梅镇中心小学生在龙泉大窑博物馆学习后制作龙泉大窑模型


  第四,立足鼓励参与和人人得优为主评价课程。根据需要尽力让学生多去博物馆,让进入博物馆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真正的学习,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这是开展博物馆课程设计时的评价基础,也是开展博物馆学习的重要前提。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通过博物馆开展的学习并非单一进行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的比较综合性的学习。比如,去韩美林艺术馆,并非到了现场才开始学习,而是要在进入艺术馆前就开始了解韩美林的艺术成就和主要作品形式,以及为各种重要的活动(如亚运会、G20、奥运会等)创作的作品,到了艺术馆现场后,学生就可以对应地开展学习,再通过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展示。这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虽然程度可能不同,但通过学习,学生对于韩美林的艺术创作风格和作品形式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鼓励参与和人人得优,这是开展博物馆学习的两条基本评价标准。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学生的年龄,更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开展博物馆课程的学习。


博物馆学习项目化的推进


  所谓从博物馆资源到学习资源的再生,是指作为学习者的学生,能够用好博物馆资源“举一反三”地开展学习,从而将博物馆的课程学习进一步项目化。


  一方面,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以实地学习为主的课程化学习,将博物馆学习的课程“项目化”,同时,还可以用好网络及远程资源充分开展非本地博物馆资源的学习。


学生通过远程学习博物馆的课堂


  能走进博物馆开展实地的学习,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其中的场馆氛围,以及真实展品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值得肯定。在一些没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网络化的远程博物馆课程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另外,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开设有“网上展厅”“数字博物馆”等,这些还为孩子们的居家个体化学习和在校集体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博物馆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反复学习,且每一次的学习都会有新的收获。即使是看同一个主题,不同时间、不同年龄的参观学习会有不同的收获。


龙泉市小梅镇中心小学生在龙泉大窑博物馆学习


  鼓励博物馆课程的项目化学习,是为了将博物馆课程更小型化,“切片式”的项目化学习,能使庞杂的博物馆课程体系更具体化,对学生更贴切,这种“贴身”的项目化主题活动,能使学习更精准,更有效。


博物馆课程生活化思考


  我一直坚持,博物馆资源是可以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这就需要让博物馆的资源关联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让博物馆资源回到生活中,这需要精心的设计与打造,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里的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出处,无论是历史的或是艺术的,是器物还是作品,哪怕是一些拥有现代科技的城市展览馆,也都将充满生活的味道——无非是这些生活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或是将来的。联系历史,联系时代背景,联系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与时代特点,都将是学习博物馆课程的重要支点,所以,让博物馆课程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在博物馆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使大家不再认为“博物馆离我们很远”,这也是博物馆课程得以长久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一小学生在良渚博物院考察学习


  举个例子,南宋官窑博物馆中,有大量的陶瓷展品,对于“官窑”和“民窑”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弄清楚了,并对其中产生的“产品”——瓷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自己动手还制作了一些陶艺及瓷器作品的雏形,那么在日常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并辩认这些瓷器,并对其基本的特点进行还原和识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所学之知识与技能会运用到生活中去。


  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大大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为当下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博物馆资源的充分、巧妙利用,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帮手,发挥地方资源的作用,充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些工作,我们责无旁贷。(作者为浙江省美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校长)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编丨黄俊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讲文明 树新风——2022年浙江省公益广告大赛启动征稿
视频丨张谷旻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及美术报名家班教学
百年名校再添艺术助力丨 美术报青芒书画院分院花开杭十四中
跨界鬼才鲍勃·迪伦,他画的张国荣、梁朝伟你见过吗?
千年文物变潮玩,这套潮玩可以有!
一个时代的结束丨日本网红建筑中银胶囊塔将拆除
建构一种未来图景|苏俄设计有何耐人寻味之处?
一次颇具挑战的修复实践,让古老和被损毁的艺术品焕发新生
日本漫画家藤子·不二雄·A去世,又一个青春记忆结束了……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